人民日报社经济周刊报道斯普奥汀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在产生和利用能量方面的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主要体现在水能和蒸汽动力的应用上,即新动力的使用。科学家通过相关实验成果,制造了蒸汽机、蒸汽舰等。历史也告诉我们,实用性技术,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能否解决使用方面的痛点。


用wifi无线上网,遥控器无线“指挥”电视,智能音响通过语音无线控制……这些智能产品都可以通过相关技术实现无线化,但至今还没有哪项技术可以让路由器不需要连接电源,电视机不需要电源插头,音响不用插线充电。最后这根“线”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众所周知,一个成果转换成技术,技术被应用到产品中,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而人类在充电问题上的根本问题,即将通过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得到解决。在这样一场集技术和创造力的比赛中,有人选择保守式竞争,有人选择研发可以到达的物理边界的创新技术,后者便是专注高频磁共振无线充电方向近十年的斯普奥汀创始人兼董事长喻易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无线充电技术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特斯拉线圈”。所以无线充电不是前所未见的新技术,应用场景也随着人类的产品衍变进行了多次迭代。


目前无线充电主要为两大联盟:WPC与Airfuel。从全球市场视角来看,2008年成立的WPC联盟首先将磁感应技术(QI)应用在手机无线充电领域中,但无线充电的应用场景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应有更广泛的施展空间。如今,无线充电市场的格局即将被重塑。


由斯普奥汀团队独立自主研发的“蕊磁RiCharge”磁共振无线充电/供电模组,于2019年开始量产出货,目前已经成功应用在智能穿戴领域。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领域,正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厂商合作开发手机隔空无线充电方案,技术成果于明年内会发布并上市销售。


基于“蕊磁”技术能在保证传输效率和能量转化效率的前提下,拓展无线电能的传输距离,目前可实现最远1米的无线充电距离,且可在一个立体空间范围内一对多的对用电设备高效无线充电、供电,同时也能防水防尘,穿透非金属物质进行电能传输,适应多种恶劣环境。这项技术解决了多种应用痛点,这正是头部企业纷纷选择“蕊磁”用来革新自身产品充电方式的根源。


改变命运的“围观”

2010年底,美国国际微波年会如往年一样,全球各路顶尖学院的学者云集。某个大厅内人头攒动,一场关于无线充电的技术展示正在上演:MIT的学者们用了两个隔空一米,且直径在一米左右的线圈将一个灯泡隔空点亮了。这场展出几乎震撼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包括现场一位在加拿大高校实验室做科研的中国人喻易强,并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路线。


喻易强曾是一名高校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长期与北美公司合作,联合开发天线、射频微波电路等领域相关工业项目,先后承担多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际期刊和国际权威会议发表相关论文,自身拥有多项专利。如很多科研前辈一样,喻易强未来的人生里本将继续着这条高校科研路线。


告别海外高校归国创业

国际微波年会后,喻易强就开始深度调研无线充电相关情况。2011年初,消费级电子产品,像智能手机等产品还未像如今大面积普及,但根据自身科研经验并反复推演与论证后,喻易强笃定充电方式是会被革新或颠覆的。从下定决心,到如今的第一个量产项目,八年“无线”之路有着各种“限”和“险”。喻易强和团队不仅要尽力克服各种技术难点,在企业管理与商业领域里也充斥着一道道险关,考验着从高校实验室出来的创业者。


2011年,喻易强陆续组建了一个由博士研究生、资深射频工程师、电源工程师为主的研发团队,开启了对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结合多年来在电磁场和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经验,在短短四年内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形成了系统化的技术成果。为响应国家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的号召,2015年,喻易强回国成立了斯普奥汀。


实验室出身的喻易强在意的是技术成果被认可,不接受乱喊空泛的口号或将技术效果夸大,他认为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阶段性技术目标,才是科技公司的立足之本。(郭思静 于跃)

客服图片